以卓越的信息技術,持續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
胡震委員——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造船業三大指標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位。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42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8%;新承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4%;截至2023年底,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0%,所有指標第一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震表示,我國船舶工業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發展態勢,船海產品實現全面突破。
中國船舶,乘風遠航。今年1月1日,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商業首航,標志著我國已形成船海產品全譜系總裝建造能力。至此,我國成功摘取世界造船業3顆“皇冠上的明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和大型郵輪。
亮眼的成績背后是船舶工業綜合實力的深厚積淀。胡震委員表示,船舶工業堅持創新驅動,圍繞構建新質生產力,持續完善船舶總體技術體系,不斷突破裝備關鍵共性技術,為保障海洋裝備高端化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如何更好發揮船舶工業優勢,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胡震委員表示,要利用好現有技術積累和應用成果,持續推進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技術研究,夯實深海科技創新基礎。
開目PLM、MPM、MOM也正在船舶行業工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有許多應用案例。產品能支持跨集團、跨地域大數據、高并發使用,并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集成能力。能更好地滿足船舶行業對國產軟件性能的高需求,為企業構建研發工藝制造一體化的端到端的數字主線,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研發工藝制造全業務鏈協同。
廣闊海洋,潛力無限。以數字技術為使能工具、滿足綠色增長要求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面向未來,胡震委員建議,要強化前瞻性、關鍵性科技布局,借助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技術,探索深海裝備進一步向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我國船舶工業馳騁深藍。
張成偉代表——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
當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電子裝備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電子裝備制造質量和效率。造船業需要大量應用雷達、導航等電子裝備,與我國造船總產量相比,國產船舶電子裝備還存在差距。
“這背后有一定的技術原因,但更多的是市場原因。”全國人大代表、中電科38所所長張成偉表示,中電科38所及相關公司長期深耕雷達裝備研制生產,船用雷達領域也有所涉及。“從性能來看,我們的裝備不亞于國外雷達。但在市場上,不是誰的產品性能好就用誰的,而是要看誰能在滿足性能要求的情況下,價格更優、服務更好。”張成偉代表說。
對船用電子裝備產業而言,張成偉代表建議,“以包容開放的心態,帶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不斷追求更高質量和更優價格,以規模化生產、數字化轉型提升電子裝備競爭力”。
張成偉代表表示,主力造船廠要扮演好“鏈長”的角色,一方面對接客戶需求;另一方面要抱著開放的心態積極推動相關供應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隨著產業鏈的開放,產業需求會被集中到一些專業零部件供應商手中,從而實現規模效益,為降低產品單價創造條件,提升中國船舶競爭力。
“產業鏈創新還能促進相關行業開展協同創新,從而產生更多共性需求,實現系統性創新,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張成偉代表說。
想了解更多數字化項目案例及資訊,歡迎關注“開目軟件”公眾號(kmsoft1996)
為方便提供優質服務,請留下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