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卓越的信息技術,持續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出現重大突破,作為典型通用目的技術的賦能作用進一步增強,中央明確提出開展和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國內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國際上貿易戰、科技戰等進一步推高出口成本、加大供應鏈中斷風險等挑戰。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能夠重組制造業生產要素、產品架構、生產流程和供應鏈,使其在生產效率、產品性能、商業模式、價值鏈地位等方面實現重大飛躍,保持和增強全球競爭力。
把握深度融合的發展邏輯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成熟,在制造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二者的深度融合不僅表現在加工制造過程,而且表現在從研發設計到產品再到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不僅表現在工廠、企業內部,而且在企業所處的整個供應鏈和商業生態也大有用武之地,實現了制造業全鏈條、全領域、全周期的智能化升級和競爭力提升。
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綜合成本競爭力。同歷史上出現的蒸汽機、電力等通用目的技術一樣,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突出表現在生產效率的提高上。一是通過要素替代提高效率。制造業的綜合成本不僅取決于勞動力的工資水平,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對綜合成本也具有重要影響。人工智能技術可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形成替代,減少勞動投入的同時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保持綜合成本優勢。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使用帶來的效率提升有效減輕了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對綜合成本的影響。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在產品質量檢測的精度和速度方面表現出遠超人力的優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產品研發、產品營銷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還可以代替客服人員提供全天候的客戶支持服務。二是通過改善良品率提高效率。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時監測和預測生產設備的運營狀況和產品質量,通過對生產設備故障進行提前預測和預防性維護,可以避免設備故障導致生產中斷所造成的損失,通過對生產工藝的動態優化提高產品良品率,保障產品質量的穩定。三是通過精準響應降低成本。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制造企業基于歷史銷售、產品使用和市場變化等數據,精確預測市場需求變化,制定更精準更合理的排單定產、原材料采購和庫存管理計劃,減少物料和資金占用,降低綜合成本。
通過提升產品性能和功能增強產品市場吸引力。一是洞察用戶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通過對產品運行或用戶使用習慣、用戶反饋信息等數據的分析,可以更好地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快速生成用戶所要求的產品配置、外觀設計和功能組合。在機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系統的支持下,還能夠以更具競爭力的成本為用戶開發和生產定制化產品。二是通過深度集成,提供智能產品。人工智能呈現與包括投資品和消費品在內的最終產品高度融合的趨勢,智能化產品具有超過傳統產品的性能,很多還具備了傳統產品沒有的優異新功能。產品的智能化水平不但影響著產品受歡迎程度,而且能夠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抵消成本上漲的影響。三是基于產品提供增值服務。智能產品可以更高效地與用戶互動,及時響應用戶需求,提供在線監測、專業性建議等個性化增值服務。制造企業在通過增值服務的銷售、訂閱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用戶黏性。此外,人工智能通過改進產品設計、優化生產流程而實現原材料和能源節約,使工業生產過程和工業產品更加綠色低碳,順應了綠色消費新趨勢。
通過與顛覆性創新融合形成新興產業競爭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顛覆性創新持續涌現,并不斷轉化為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形成增長潛力大、增速快的新興產業。在新興產業領域,世界各國處于相同的起跑線上,成為后發國家改變傳統產業落后狀態、實現換道超車的重要契機。人工智能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主要通用目的技術,與國民經濟各產業領域深度融合,因此由顛覆性技術產業轉化形成的新興產業必然具有智能化特征。例如,在低空經濟中,智能化不僅是低空飛行器的發展方向,而且低空基礎設施、空中交通管理也離不開人工智能的支持。人工智能技術與顛覆性創新的融合有助于我國在一系列新興制造業領域培育形成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想了解更多開目數字化項目案例&產品資訊,歡迎關注“開目軟件”公眾號(kmsoft1996)

為方便提供優質服務,請留下新的信息